图录号/艺术家:

冯晓娜 栖憩

图录号:651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冯晓娜 栖憩
图录号:
651
年代:
暂无
艺术家:
--
材质:
作品分类:
尺寸:
24×62×42cm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成交价:
RMB:开通VIP查看价格

HK:0
USD:0 GBP:0 EUR:0

拍卖公司:
福建东南
拍卖会名称:
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
专场名称:
化境——当代漆艺专场
拍卖时间:
2016年10月30日
备注:
声 明:
漆器
冯晓娜
1978年出生,2000年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专业,2004年毕业于韩国培材大学漆艺科获硕士学位,2005~2008年任韩国培材大学漆艺专业讲师,2008年至今任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讲师。
主要参展有2001年参展“第一届北京漆画展”、2003年获“韩国第三十三届产业美术大展”入选奖(韩国)、2003年举办“冯晓娜漆艺作品个展”(韩国)、2005年参展“中国现代漆艺作品展”、2005年参展“观光纪念品公募展”(韩国)、2006年参展“韩国越南漆艺作品交流展”(越南)、2006年参展“东京艺术大学韩国培材大学漆艺作品交流展”(韩国)、2007年参展“韩国精锐作家招待展”(韩国)、2007年参展“越南NewWaveExhibition”(越南)、2008年参展“中国当代手工艺展”(南京)、2010年参展“日用即道——2010国际漆艺展”(北京)、2010年获“从河姆渡走来——2010第三届国际漆艺展”银奖(北京)、2010年参展“韩国培材大学清华大学漆艺作品交流展”(北京)、2010年参展“传承与拓展——中国传统工艺与造型研究艺术特展”(杭州)、2010年参展“大漆世界——材质、方法、精神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”(武汉)、2011年参展“北京国际漆艺玩饰展”(北京)、2012年参展“2012日本石川国际漆展”(日本)、2012年参展“漆·うるわしの飨宴展——世界女性漆艺家作品展”(日本)、2012年参展“漆·东方精神——2012漆艺学术提名展”(北京)、2013年作品《THESTORYOFTHEPOND》获“第八届韩国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”入选奖(韩国)、2013年参展“大漆世界:源·流——2013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”(武汉)、2013年参展“源·流——中国漆艺术精品展”(杭州)、2014年参展“第十三届浙江省美展”(杭州)、2014年参展“大漆世界——湖北美术馆馆藏漆艺作品展”(武汉)、2014年参展“守器——器·物·声学术展”(石家庄)、2014年参展“心手相传——中国高校手工智造设计展”(北京)、2015年参展“薪技艺——第一届国际青年艺术展”(北京)、2015年参展“髹漆之深度——2015中外髹漆艺术教学研究展”(广州)、2016年参展“漆语时代——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”(福州)、2016年参展“大漆世界:时序——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”(武汉)。

漆迹
——冯晓娜现代漆艺术作品及创作感悟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“漆”的国家,是世界漆艺术的文化发源地。本文所提到的“漆”特指天然漆,它是漆树的汁液,又名国漆、大漆、生漆、土漆,是我国著名的特产。作为大自然的恩赐,一经发现和利用,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密不可分,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。
现代漆艺创作对于创意者的艺术思想和工艺技艺都有极高的要求。我的漆艺创作和审美理念追寻古人“巧法造化”的哲学思想。“巧法造化”作为中国古代漆工艺的艺术创作观念,语出明代漆工专着《髹饰录》“巧法造化”,质则人身,文象阴阳”。即艺术创作应源于人对天地万物造化之功的感悟和效法。自然界中的山水、花鸟、虫鱼、走兽无不是“天”所造化成就。“人”的造物也要效法“天”的造物,只有巧妙的“师法自然”才能真正地创作和表现出“美”的真谛,最终达到“巧夺天工,浑然天成”的艺术境界和造物理想。“巧法造化”尊重和发展了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生活的必然联系。成为中国历代漆工名匠所普遍遵行,更为他们精彩绝伦的漆艺作品所展现的艺术观念。为此大自然也成为我创作灵感的源泉,表现人与自然,平等、和谐、共生的完美关系,成为本人艺术创作的主旨。万物皆有灵,一切生命都值得赞美和被尊重。所以我的艺术作品多以自然界中微小生命的视角展开,力求在我的创作中,把“漆”深邃、内敛、沉静、高贵的材质表达,与自然界那些微不足道的,蜻蜓、花草、溪石、游鱼的情感诉求相融合。我认为现代艺术的“美”不能是艺术家浮夸的自诩,自然真实的“美”才能最终打动观者,进而带给人心灵地触动,并审视出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。这极单纯的要求却是很难的,需要踏踏实实地付出才能得以实现。不过很庆幸自己对漆艺术创作能“一如既往”地怀有这份恪守。观者在欣赏本人漆艺作品的同时,如果能够体会到一丝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呼唤,身心得到刹那间的平复进而回归自然,在这个物欲至上、迷茫纷杂的世界中,感受到一丝心中的宁静与安详,那么我的创作目的就达到了。
作为一名现代漆艺创作者,首先需要内心充满对漆艺术的坚韧与执着。一个完美的造型必须经过严格复杂的工艺操作才能实现。作胎骨需要一层一层地涂漆、裱布、刮灰,反复地打磨修正,直到器形完美地实现。接着再从底漆、中漆层层髹涂研磨,镶嵌各种装饰材料或绘制图案,再罩涂上漆,研磨推光等等。一件作品的每个工序都容不得丝毫的简化和遗漏,如哪个步骤稍有差错和失误都要返工重来。作品的创作过程就像是作品与创作者意志力和忍耐力的较量。其次,漆艺术创作周期十分漫长,创作者在自身的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中,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社会四处弥漫的高效的“速成”文化的袭扰。各种集约化、产业化、效率优先的社会生产原则,使我们在漆艺创作实践中,不时地产生各种莫名的疑惑和迷茫,甚至丧失对于漆艺技艺实践积累与艺术创作的专注心境,这是现代社会每个漆艺术创作者都会遇到或面对的。创作者只能保守住对漆艺术近乎虔诚的热爱,并不计回报地付出才能最终坚定持守和继续这条道路。
漆艺术它承载着这历经数千年的“奢侈”造物精神,正是中国传统文化“天人合一”的精髓所在。古代士子通过学习礼法,认知懂得了忍耐与谦卑的君子之风。我则从漆立体艺术创作实践中,重新认识和感受到漆材料、漆工艺、漆文化的魅力。我不是“漆”的创作者,而是被“漆”所拣选的,帮助她呈现出自身独有魅力和价值的“推手”。她所呈现出的天然美、是近乎不需修饰的“不言之美”!漆艺术这承载着数千年东方文明,东方情愫与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,其几千年不曾磨灭的尊贵气息和艺术魅力,必将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体验。作为一个现代漆艺术创作者和教育者,在承受着漆艺创作带来的孤独感和艺术磨砺的同时,更发现“漆”也在用她独具的艺术魅力,给予我无以回报的艺术馈赠和艺术生命。这近乎“奢侈”的艺术追求是值得骄傲与欣慰的,我的生命在和“漆”的际遇中变得光彩。
(本文发表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冯晓娜/文)

漆艺的涵融开放与自足
——“化境”2016漆艺名家作品展
文/徐东树
8000年历史的古老漆艺正遭遇着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当代艺术。错位恰恰提供了富于活力的艺术成长空间,漆材质的优越性应运而出,正初露其不尽的内涵。在世纪之交,在“后现代”艺术淡出历史的时刻,在当代艺术的黄昏中,中国却迎来漆艺术的复苏、成长与初步的收成。
在最适宜漆树生长、也最早使用大漆的中国,宽广时代挟裹着深厚文脉的宿命式新生,漆艺的丰富力量展现了东方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与艺术观念:涵融性、开放性、多维时间性的艺术潜能。
漆材质的“生命涵融性”源于其超强的跨材质亲和品性。漆液是盛产于东南亚(主要是中国)的一种绿色、温润、有生命感的珍贵固化物质。“百里千刀一斤漆”还需“百日工千层漆”,从生长、采集、成物,有复杂的程序与漫长的沉淀,包含了长时间创作的生命投注。张颂仁曾经概括出“幽、贵、浑、宝”四个品性。漆有内敛深透的珠玉气象,既可独立为主角,更可与不种材质相共事。漆艺的“千文万华”正是其融涵万物的东方式雍容气度的展现。不同于当代艺术是区分的、排斥的,她是建设的、增华的。
漆质地与美感的融粘性决定了漆艺的“有机开放性”。漆的创作技艺从最简约的素髹到后现代的并置,具有无穷的跨语言挖掘可能;其作品形态从器物、绘画、观念到装置都可以呈现;其观念内涵从保守到前卫,从实用、省思到反叛都可以跨越。漆艺可在单一与多样之间、实有与虚无之间、传统与当下之间、外来与本土之间建立亲和的开放性。不同于当代艺术的无机杂乱,她是有机开放。
漆艺术展现了东方式的“多维时间性”,在一种“后艺术”时代充分展示了其对于欧美线性发展时间的超越。她在时间中自然地生长、养成、凝结、延续,是一种生命回转的存在方式,既慢慢生成又缓缓变化。不象存在主义,在时间迁移中焦虑、恐惧而转向虚无。漆艺创作,需要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经历长时间的自然干固过程;漆艺成品,需要时间慢慢展开其光泽;漆艺留存,将在未来逐渐获得时间包浆。这种美包涵了多维的时间叠加,植物的时间、漆的时间、人身体与精神的时间、文化的时间、以至时间本身,都在重叠交织中生长,在有限中指向无限。东方人可以在时间中自足,而漆艺则是这种诗意生命的可感载体,沉浸于现代化工业赶超的氛围是不容易体会的。
东方漆艺的自足、丰富、雍容与深沉,由材质与观念共同构就。漆高贵的唯一性在于其具有近于完满的“漆德”,是天地大美的结晶。我愿意这样赞颂她:“漆,以木本生,尽其精水为用,受火炙成剂,制器几与金石坚久,其德是恒。”只有在东方文明摆脱现代以来的自卑与落后,重新走回现代世界中心的时代,其兼具木水火金石五种物质德性的高贵性,才可能获得文化自觉与自信。在科技繁荣的后工业时代,漆艺可以贡献其具有未来精神指向的东方艺术方式,以生长、兼融的方式呈现有限时间与生命的无限价值。
漆艺这一早成而晚熟的艺术,应和着中华文明的某种宿命。有学者说中国是一个同时具有前现代、现代、后现代文明特征的特殊国度;也有学者说中国是一个未完成现代转型的混杂过渡社会。也有人可以由此对应说,漆艺是一个古典、现代、后现代艺术重叠杂揉的门类。这些说法表明,我们目前还是无法摆脱文化上的“西方中心主义”幽灵,全球化语境也不可避免要以西方为参照,但不代表需要彻底认同。
漆艺恰恰提供的是西方之外的审美与文化价值,关乎一种全然不同的生命与精神安顿方式,其自身具有相对自足完满的特性。在文化越是开阔与深厚的时代,才更能彰显其丰富意涵及其不可取代性。这个时代恰逢其时,只是未被充分推介。
经过两三代艺人的努力,有了“从河姆渡走来、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、全国漆画展、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”以及全国美展等重要力量的推动与检阅,漆艺术的新浪潮隐隐呈现,并沉淀、收获了一批代表性艺术家。略为遗憾的是,这些优秀的艺术新成果还来不及为社会更广泛的人群所认知,其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也缺少更细致深入的社会推介,他们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领会。“‘化境’漆艺名家作品展”希望以一种别致的方式,为当代漆艺优秀成果建设一个持续而稳定的推介平台。
漆艺高贵而丰繁的审美价值可以通过一批名家名作的精心拣选,透过他们多年探索、沉淀的成果来呈现。这些成果如同漆艺美感一样,连接过去并指向未来、接续传统又向当代开放、在时间中凝结又在时间中延展,从中可以一窥东方艺术慧眼在当代的某种精神缩影。此次我们有幸征集到了16位深耕当代漆艺的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,有老中青三代,涵盖了平面到立体、器物到观念,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各种艺术要素在漆艺中相遇、融汇与升华的深度与广度。
郑益坤、王和举、吴守端、詹蜀安、郑修钤、陈立德都是功成名就的老一辈艺术家,他们借力于学院教育的综合素养,融汇传统工艺、古典文人、民间民俗、西方艺术等多元文脉,成功挖掘、转化为漆绘画的成熟语汇,为漆艺的表现力建立了学术性高度。
中年一代的梁远、郑磊、陈勤立、李伦、沈克龙、谢震则从各自的立场出发,在前辈建立的高度上展开漆艺更细致深入的方向性探索,皆卓然成家。梁远是富于沉思冥想气质的“手艺人”,从漆画移向对器物的开掘,打通了民间与文人、传统与当代的文化界域,作品的造型与质地内含着一种发散性的神秘力量。郑磊具有从废墟中建宝塔的能力,历史日常碎片的遗留在他手中得以重建其造型,并超越其功能而有丰富的精神指向。陈勤立带着高超绘画素养把当代“云雕”推到了一个新高度。李伦创造了一种带着闽越文化的迷蒙、旺盛、自在而神秘的当代漆画新语言,图式充溢着灵动的想象力。沈克龙成功探索出了以古典精神呈现当代艺术的漆艺抽象表现语言,通过漆语言内在建设打通了东西方的艺术界限。谢震在当代与古典之间游走,能够出奇不意在传统物象与当代表达之间找到灵光一闪的遇合。
新一代的漆艺家有着很好的艺术品味与全面的文化素养,他们进一步拓展了漆艺的领地,并重新与日常生活建立了密切而内在精神联络,通过鲜明独到的个人风格在漆艺界建立了学术声誉。钟声对于大漆有着独到的体验,善于挖掘大漆亲和、高贵的潜能,化腐朽为神奇,寻常器物被赋予咀嚼不尽的非凡品格。郭小一、冯晓娜是新一代杰出的女性漆艺家,精于造器,她们带着女性特有的温润和细腻,在大漆世界中开拓了另一种气象格局不凡的艺术境界,令人惊奇的是丝毫不带着小女人的局促。郭小一长于从具象提纯为抽象,富有视觉的想象力,具有一种诗意、感性、明亮而不乏硬朗的大气。冯晓娜则善于在具体物象中提炼一种纯净的张力,在多种质感与物形之间的强烈对立中寻找一种单纯与温暖,可以毫无阻拦印入人心。许剑武则孜孜于汉唐古典精神的漆画转换,在朴素、典雅、悠远、苍凉中深掘漆语言的厚度,令人难忘。
这一批漆艺术家能够取得成就,具有共同的特点:他们都在学院训练、漆艺传承、艺术探索三个方面做了大量、长期、有效的自我建设,具有面对艺术史的眼界与勇气。毫无疑问,他们为重建当代漆艺的尊严已经做了出色的贡献,他们应当得到持续的关注与推介。
1.张颂仁《漆的艺事与漆品》,《大漆世界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》页11,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
2.徐东树、黄小我《漆艺》页164,海风出版社2012
3.相关讨论在《“涉事——沈克龙艺术展”研讨会摘录》中有许多碰撞与展开。
徐天进主编《涉事——沈克龙大漆作品》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,页197~199。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